1.4 情感结构
情感结构是英国文化研究最重要的奠基人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或文学批评的关键词,也是他最重要的理论建树之一。威廉斯是将理性与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理论家。威廉斯的情感结构是在他思想中的“有机主义”观念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以弗洛姆(Fromm)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性格”(social character)概念和本尼迪克特(Benedict)为代表的社会人类学的“文化模式”(pattern ofculture)概念而形成的。威廉斯指出:戏剧作为一种艺术惯例,其总体表达(total expression)的实现就在于作者与接受者之间达到一种理解的默契,而这种默契依赖于对相同情感结构的分享。他强调说,情感结构深深地置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不能被简单地提炼和概括;它或许总能存在于可以作为一种整体经验被认识和交流的艺术中,而这就是艺术的重要性。这种情感结构从根本上是隐匿于现实生活中不能被抽象概括的整体经验。易言之,一种艺术惯例只有与一种可认可的情感结构发生关联,艺术家才能够既属于他的时代又表达他的时代。
对于翻译或翻译学而言,一种技术性的强调是不可免的,即技术研究(technical enquiry)完全必要;但透过对言表层次的理性认知,进而通过作者与译者的情感表达而切入个体与社会的情感结构的分析解构与重新组构,对于译者的译语的美学呈现就更见重要。翻译说到底是一种艺术化的再表达,译者应该是艺术家或双语修辞艺术家,而艺术家不只是去感知,他更须体验,他必须完全而决定性地寻找认知和交流运动中的经验的方式。他必须具有活生生的经验(living experience),艺术家所描绘的应是总体性(totality)。而对总体性的领悟与表现则属于感性学的范畴。威廉斯的“情感结构”概念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各种形式主义的技术分析,从而将文化艺术分析从封闭式的文本分析拓展到开放式的社会历史分析。这对翻译学是颇具启示作用的。因为翻译说到底是各种文化文本的翻译,不论其是日常生活文本,抑或是科学文本与艺术文本,都应纳入广义的感性学的视野。而此处的感性学,不止于美学概念,因为基于情感结构的感性学,更多地具有“社会的”含义。这种情感结构就是一个时期的文化。当然,这里的文化也不应是泛文化的概念;结构也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结构(structure-in-motion)。在艺术作品中,活生生的结构(living structure)被转化为“被记录的结构”(recorder structure),艺术批评就是通过文本中被记录的结构,以恢复活生生的现实情感结构。威廉斯着重指出:情感结构是个体、社会、形式变迁的聚集地。在此,情感结构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消解“审美的”、“艺术”、“想象性文学”等范畴的局限性,从而在历史化语境中将形式、惯例等语言学符号与社会物质进程联系起来,通过文化艺术文本的形式因素展示其物质性力量。准此,我们即可言及翻译感性学的学科理论的营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