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之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马可·波罗是否在说谎

在上古时代,由于交通不畅,东西方之间的联系颇为艰辛。在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曾云游天下,行踪甚广,并有“旅行家之父”的美称,但他心目中的“天下”,只不过是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所知的一隅之地,十分有限,他没有到过中国,他的《历史》对中国也缺乏记载。后来,盛传一时的亚历山大东征曾经到过中国的说法,经史学家研究证明也亦属无稽之谈。

在中古时代,由于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在东西方之间起到了某种桥梁和媒介的作用,阿拉伯的历史学家和旅行家留下了许多记载,其中有不少地方曾谈到中国。尽管如此,当时西方人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了解,仍是很隔膜的。

希罗多德塑像

这一情况,到了中古时期(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才发生了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他于1271年随父亲与叔父来到中国,1275年5月到达蒙古帝国的上都。从1275年至1291年17年间,马可·波罗一直以客卿的身份在元朝供职。归国后,他因参与本邦威尼斯对热那亚人的战争被俘,在狱中通过他的口授,由同狱的比萨文学家鲁思梯谦笔录,也就是成为流传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也叫《东方见闻录》),至今已经有五六十种不同版本(在我中国就有七种之多),成为风靡一时的“世界一大奇书”。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1254年出生于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

在这本书中,详细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的情况,其中尤以第二卷(其82章)记载的中国部分最详细,诸如元初政事、战争、宫殿、朝仪乃至中国名都大邑的繁荣景象,记载翔实,引人入胜,如游记里写到的一种能燃烧的“黑色石块”,显然指的是煤炭。马可·波罗把这种在中国早在汉代就开始使用的燃料知识带回了西方,使西方人非常惊奇。

他书中介绍的许多奇异的知识,为欧洲知识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东方的窗户,无怪乎人们要说,马可·波罗“在欧洲人心目中创造了亚洲”。

但是,从此书问世以来,对它的真实性就不断有人提出质疑。关心马可·波罗的友人,甚至在临终前劝他为了灵魂的安宁,最好把一些离奇的事实删去。到了1829年,德国学者徐尔曼不仅指出此书是一部冒充的游记,实为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而且对他是否到过中国也发生了怀疑,说马可·波罗一家最远不过到达过大布哈里亚境内(该处是意大利人常到的游历之地),又说该书的编者假马可·波罗之名,谓其曾经侍奉元朝皇帝忽必烈17年之久,可谓是荒唐之至。

马可·波罗雕像

那么,马可·波罗究竟到过中国吗?对此,中外学者在经过深入研究后,大多承认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但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书中的缺点。

国际上,对马可·波罗有过深入研究的学者,如英国的亨利·玉尔,法国的亨利·戈尔迪、伯希和美国的柯立夫和意大利的奥勒吉等人都持肯定意见。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他只到过北京,例如美国的海格尔在1879年写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内证中看到的问题》一文中认为:马可·波罗只到过北京,书中关于中国其他各地的记载,都是在北京听到的。即使这样,作者并没有否定他确实到过中国的事实。

但是,问题还是不断地被重新提了出来。1965年,德国史学家福赫伯宣称,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1982年4月14日,英国人克雷格·克鲁纳斯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位大旅行家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教国家,在那里他和从中国回来的波斯商人或土耳其商人交谈过,很有可能依靠某些已经失传的“导游手册”,加上道听途说,便成了他游记的基础。作者的“证据”有以下四点:

(1)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没有查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马可·波罗的材料。

(2)书中很多地方充满了可疑的统计资料,把中国丰富多彩的景象变成灰茫茫的一片,对蒙古皇帝的家谱说得含混不清。

(3)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汉字,书中从未找到。

(4)他写的许多中国地名,似乎用的是波斯叫法。

我国学者杨志玖教授撰文,以详尽的史实对上文进行了反驳,做出了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的结论。杨教授在文章中说,他早在1941年,就在我国的《永乐大典》中发现了一条研究马可·波罗来华的珍贵史料: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等人的奏折中提到“今年三月奉旨,遗兀鲁、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这个记载与《马可·波罗游记》所载完全吻合,从而确认马可·波罗一行在1291年离开中国。

杨志玖教授的这一发现及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外学者的推崇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判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一个“极可靠的证据”。

杨志玖的论文还就英人克雷格·克鲁纳斯文章中提出的四个“论据”,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了颇具说服力的回答。当然杨在论文中也指出《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的错误以及夸大之处,但马可·波罗不是历史学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其书又是在监狱恶劣环境中口述而成的,能达到这个水平已很不简单了。杨志玖教授的观点,获得了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赞同。

杨志玖教授

199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马可·波罗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学者蔡美彪宣读了《试论马可·波罗在中国》长篇宏文,认为:马可·波罗在中国的17年间与各地各族人民建立了友好的感情。虽然某些记述不免有夸张的成分,却洋溢着对中国的热爱与友谊。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是一部在历史上有过影响的学术文献,而且是马可·波罗与中国人民友情的记录。蔡美彪的论述是对他的业师杨志玖教授在50年前有关观点的延伸与发展,也是对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所做出的最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