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中原争霸
第一节 春秋图霸
春秋五霸
一般来说,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五位著名国君。但是,也有人将宋襄公排除在外,以越王勾践代之。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燕国打败山戎,又帮助卫国打败狄人,这就是有名的“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陈、曹、卫、宋、郑、许共八个国家的军队攻打进犯郑国的楚军,与楚国议和,齐桓公率先称霸。
公元前636年,晋国公子重耳结束流亡生涯,即位为侯,史称晋文公。不久,晋文公率领晋、宋、秦、齐四国军队打败以楚为首的楚、陈、蔡三国军队,于公元前632年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盟诸侯,成就霸业。
公元前659年,秦国争霸中原的野心突显出来。公元前627年,秦军在偷袭郑国未果的情况下灭掉了晋国的一处边邑,班师回国。秦、晋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激战,秦军大败,转向西发展,称霸西戎。
宋襄公于公元前638年与楚国大战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县)一带,由于宋襄公坚持君子作风,未乘楚军之危进攻而致大败。宋襄公也因受伤去世,图霸未成。
公元前689年之后,楚国通过兼并周围的小国,日益强大。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问鼎中原。此后,他继续吞并小国,占据长江、淮河流域,成为拥有疆土最大的春秋霸主。
诸侯纷争的同时,诸侯各国的内部斗争也日趋激烈,其中,晋国发生的三家分晋事件最具代表性。

齐恒公与管仲书像砖
出土于山东嘉祥,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当政者的推崇与重视。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分化组合的大变动时期,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新的思想和观念开始产生,许多拥有知识并具有从政能力的人纷纷奔走各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由于观点和主张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常将这一时期称为“百家争鸣”时期。在众多的学说派别中,又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杂家等较为著名。
儒家继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之后,以孟子(公元前390~前305年)最为著名。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后,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并宣扬民众的力量。孟子和荀子都有书传世,分别定名为《孟子》和《荀子》。
道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老子,生卒年月不详。他继承杨朱的观点,主张清静无为,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传世名著有《老子》一书。此后,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撰写《庄子》,主张“道”是世界的本原,人们应该无为而治。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奢侈,提倡节俭。他的学说后来被整理成书,定名为《墨子》。
在各国变法时期,法家思想备受人们的关注。其著名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等。战国时期,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著有《韩非子》一书,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除此之外,以孙武和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惠施和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也备受瞩目。
第二节 战国争雄
三家分晋
东周时期,诸侯国内有大夫被分封采邑,因为诸侯兼并,某些诸侯国土地扩大了,国内某些采邑也跟着扩大起来。大采邑间由开始兼并到盛行兼并,与诸侯兼并走着同样的道路,不过两种兼并的作用却明显有所不同。诸侯兼并破坏了被灭国的宗族,加强了本国内的宗族;采邑兼并则是破坏了国内失败的宗族。家族代宗族而兴起,这主要是战争的结果。

三家分晋示意图
食采邑的贵族有两类。一类是国君的儿子,按规定,嫡长子得以继承君位,其余众子食采邑做大夫,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崔、庆等。一类是有功的异姓人,也得食采邑做大夫,如晋国六卿中范氏、赵氏,齐国陈(田)氏等。大夫的采邑与名位都是子孙世世继承不绝,国君在这些世袭贵族中选出一人或数人做卿,助国君掌管国政。到后来,华夏诸侯国如晋、齐、鲁、宋、郑、卫等国,卿也成为子孙世袭,国政被几家世卿把持,某些“私家”(大夫)变为强宗,而“公室”(诸侯国君)衰微。
大夫被宠或有功或有权力,可以获得国君的赏田、赏人,也可以向国君请赏,或瓜分其他宗族的土地,甚至可以瓜分公室。鲁国在公元前562年,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三分公室,作三军各得一军;到公元前537年,三家又四分公室,季孙得二,孟孙、叔孙各得一,季孙私属甲士多至7000人。
东周前期,诸侯武力兼并,晋悼公兴霸业,先给人民免旧欠,救灾难,轻赋敛,赦罪人等好处。东周后期,齐国田氏、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政治上比较开明,所以成为大夫兼并的最后胜利者。
在周代初年的所有封国中,晋国的面积最大,力量最强,最有资格统一中国。
晋国国君的权力衰落后,实权由中行、范、赵、魏、韩、智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又以自己的地盘和武装,争权夺利,互相攻战。后来只剩韩、赵、魏、智四家。四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智伯瑶打算下一步侵占韩、赵、魏三家的土地,于是把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大夫请到家中,设宴款待。席间智伯瑶对三家大夫说:“晋文公时,晋国是中原霸主,后来霸主地位被吴、越夺去了。为了重振晋国雄风,我主张每家献出一百里土地和相应的户口交国君掌管。”韩康子害怕智伯瑶的势力,首先表示赞同,愿把韩家土地和一万家户口交给国家;魏桓子心里不愿意,但也不得不表态,也把百里土地和九千家户口交给智家,智伯瑶见赵襄子一言不发,便用言语威胁他。赵襄子性格耿直,看智伯瑶贪婪的样子,非常气愤,便说:“土地是祖宗遗产,要送给别人,我实在不敢做主。”智伯瑶听罢立刻翻脸,智、赵席上争吵不休,赵襄子一甩袖子走了。智伯瑶立刻决定讨伐,并亲自带兵马为中军,让韩为右军,魏为左军三军直奔赵城。赵襄子寡不敌众,边战边退,退到晋阳(今山西太原)闭关固守。整整打了两年的仗,智军就是攻不下赵城。
智伯瑶无计可施,十分恼火。一天智伯瑶绕赵城察看地形时,看到晋阳城东北有晋水河,水势湍急,受到启发。智伯瑶便命令士兵筑坝蓄水,想把晋阳全城淹没。
大水淹进晋阳城以后,赵襄子焦虑不安,愁眉不展,就与谋士张孟谈探讨对策。张孟谈分析说:“攻城不如攻心。我看韩、魏把土地割让给智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我们何不派人游说,把韩、魏争取过来,请他们帮我们一起对付霸道的智伯瑶。”赵襄子赞成这个主意,就派张孟谈连夜出城,直奔韩、魏两营。韩、魏二大夫正担忧自己的前途,经张一说,都赞同合力对付智伯瑶。
第二天深夜,智伯瑶在营帐里睡得正香,突然听见一阵喊杀声。他连忙披衣察看,发觉床下到处是水,以为大堤决口的水从晋阳城漫过来了,心里还挺高兴。但出帐外一看,兵营里一片汪洋,士兵给突来的大水弄得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智伯瑶惊魂未定,转瞬间,三家军兵分由韩、赵、魏大夫带领,撑着木筏,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打得智家军措手不及,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也死于乱刀之下。
韩、赵、魏全歼了智家军,并乘势瓜分了晋国土地。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天子,要求晋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见木已成舟,也就顺水推舟送个人情,正式晋封韩虔、赵籍、魏斯三人为诸侯。
从此以后,韩、赵、魏都成为中原大国,与秦、楚、燕、齐四个大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即位,这就是秦孝公。他下决心发愤图强,把秦国治理成强国,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罗人才。卫国的一个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的时候,国君不重用他。听说秦国在招收人才,便来到秦国,托人引荐给了秦孝公。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发展农业,奖励将士;治理国家,必须有赏有罚,赏罚分明,朝廷就会树立起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施行了。”
商鞅的一席话非常符合秦孝公的心意。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过了两年,秦孝公控制了朝廷,稳定了君位,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并把改革制度的事全权给予商鞅决断。
于是,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其变法内容主要为: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告奸之法。就是在按五家为伍,十家为一什的户籍编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的制度,告发“奸人”的可以同斩得敌人首级一样受赏,不告发的要被腰斩。这样就摧毁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亲亲”宗法关系,代之以一种纯粹的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凡努力生产多缴纳租税的,免去其本身徭役,凡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致贫穷交不起租税的农民,没为官府的奴婢。
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按军功大小授予相应爵位,并赏给相应的田宅、奴婢等。国君宗族无军功的不能列入公族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但是商鞅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令。他便想了个法子,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这个人10两金子。”
不一会儿工夫,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扛木头。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赏金又加了40两。可是,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犹豫不定的时候,从人群中跑出来一个人,那人说:“我来试试。”边说边扛起木头就走,一直扛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50两金子。这件事立即传播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从此,老百姓都知道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为了进一步巩固秦国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商鞅于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进行更大规模的变革。
“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土地国有,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井田制首废于晋六卿中的赵氏。商鞅变法吸收赵氏改革的经验,并加以发展,在秦国境内正式废除井田制,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制,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并将政府拥有土地的授田制度扩大,便于地主经济的发展,增加地主政权的地税收入。

商鞅像
大力推行县制。商鞅第二次变法以前,在秦国某些地区就已存在县一级的行政机构。商鞅变法将这一行政机构推行于全国,使之成为秦国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最初设置的县有30多个,其后,随着国土的扩张,又增加了许多。每县设县令和县丞,全县最高行政长官是县令,县丞是县令的助手。万人以下的县设县长。此外还设县尉,掌管全县军事。县制的普遍推行,把地方政权和军权集中到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统一度量衡。此前,各地度量衡不一,不便于贸易往来。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后,地区间的商业往来十分便利,商业很快就兴旺起来,这一切对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扩大疆域,迁都咸阳。咸阳南临渭河,北依高原,地处秦岭怀抱,既便于往来,又便于取南山之产物。咸阳城规模宏伟,城内建筑有南门、北门、西门,由商鞅监修的咸阳宫在城内,是由众多的宫殿连接而成的宫殿群,雄伟壮观。为了加强秦王朝的封建统治,商鞅按照中原民族的风尚、习俗,将秦的社会风俗改变。这次变法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秦的国力在变法之后继续上升,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产量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从河西打到河东,最后攻下了魏国的都城。
公元前350年的第二次改革遭到了许多贵族、大臣的反对。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人人都要遵守。如果当官的人不去遵守,老百姓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应当惩罚他的师傅。”
后来,商鞅治了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的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样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张仪连横
秦国经过改革,国力日渐增强。面对势力不断扩张的秦国,其他六国都感到恐慌。为了抵抗秦国,有人建议六国采取联合抗秦的策略。这种策略叫做“合纵”。另有一些人站在秦国一边,拉拢各国与秦国合作,打击其他国家,这种策略叫做“连横”。在主张“连横”的政客当中,要数张仪最有名望。
张仪是魏国人,他早年和苏秦同在鬼谷子先生门下求学。
张仪学完课业之后,告别了老师和同学,到诸侯国去进行游说。
张仪历经千辛万苦到了秦国。这时,秦孝公已经死了,他的儿子秦惠王即了位,张仪凭借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
在六国当中,要数齐、楚两国最强大。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必须拆散齐国和楚国的联盟,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他假装辞去秦国相位,带着厚礼,以游说者的身份投奔楚国。
楚怀王对张仪在秦的显赫地位早有耳闻。张仪一到楚国,楚王就盛情款待了他。
楚王对张仪说:“您来我们这个偏僻落后的国家,有什么指教吗?”
张仪接过话说:“大王如果能听我的意见,首先同齐国断交,不再同它往来,我能把秦国商、於(两地在今河南淅川内乡一带)的600里土地献给贵国,让秦王的女儿嫁给大王做妻妾。秦、楚两国之间娶妇嫁女,结为亲戚,永远和好。这样,削弱了北边齐国的力量,西边得到秦国的好处,我看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楚王喜出望外,赞成张仪的主张,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都向楚王祝贺。
楚国把相印交给张仪,宣布与齐国解除盟约,并派使臣随张仪接收商、於之地。
张仪出使楚国的目的达到了,他一回到秦国便假装从马上掉下来伤了脚,一连3个月都不理楚国使臣。后来,齐国见楚国不讲信义,便与秦国联合了。张仪见计划实现了,便把楚国使者打发走。楚国使者再一次向张仪索要土地时,张仪耍赖不承认有这回事了。
使者回来一报告,楚怀王怒不可遏,发动10万大军攻打秦国。秦惠王也发兵10万人迎战,齐国赶来助战。楚国一败涂地,10万人马只剩了两三万,商、於600里地没到手不说,还被秦国夺去了汉中600里地。
后来,张仪又放心大胆地去韩国、齐国、赵国、燕国等国逐一地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在他策划下,秦对韩、魏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迫使这些国家就范,力图侍奉秦国以求相安无事。张仪还曾率军向东侵伐,使秦完全占有了河西、上郡等地,并在河东占有土地,国威大振。
张仪作为一个纵横家,活跃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以言辞和策术游说各国君主,成为战国时期特有的政治活动家。
乐毅伐齐
齐湣王在位期间,骄横霸道,常常欺负弱小的国家。这样一来,许多诸侯国对他都不满,特别是燕国。

士的崛起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士与主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隶属关系。张仪、苏秦便出自于这样的阶层。
燕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在燕王哙做国君时,用子之为丞相,后来,燕王哙听信了坏人的主意,把国君的位子让给了子之,结果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齐国趁机进攻燕国,燕差点被灭掉。燕王哙死后,燕昭王即位,他恨透了齐国,总想报仇雪恨,但自知国小地僻,力量对比悬殊,于是他礼贤下士。有人对燕昭王说,老臣郭隗有见识,请他帮助招贤纳士准错不了。燕昭王与郭隗一交谈,果然觉得郭隗很有才能,便为他造了一座精美的住宅,还拜郭隗作老师。各国有才能的人听说燕昭王真心实意地招募人才,便纷纷来到燕国。乐毅以魏昭王使节的身份来到燕国,燕王用宾客之礼接待他,被乐毅婉言谢绝,并在昭王面前声声称臣。燕昭王高兴地任他为亚卿,经过考察,发现他非常有才能,便把国家大事交他处理。
经过几年的努力,燕国国力日盛,燕昭王看到齐国潜在的危机逐渐暴露,便与乐毅商讨如何征伐齐国。乐毅认为齐国地广人多,单靠燕国的力量不容易取胜,建议联合其他国家一同攻齐。燕昭王赞成乐毅的意见,派乐毅去赵国联络,派其他使者联合楚、魏两国,还叫赵国去说服秦国共同出兵。诸侯各国深受过齐湣王骄矜暴戾之害,都愿意跟燕国讨伐齐国。
乐毅等回来禀报燕昭王,燕昭王见时机成熟,便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领全国军队。与此同时,赵惠文王也把相国的印交给了乐毅,授给他全权。公元前284年,乐毅统领赵、魏、秦、韩、燕五国的军队进攻齐国,齐军不敌众国倒山倾海之势,大败。齐将达子召集逃亡的齐军士兵,整顿后继续作战,想以此挽回败局,但齐湣王不予援助。达子率军在秦周(今山东临淄西北)与五国联军再次交锋时又被打败,达子死于乱军之中。两次战役使齐国主力受到重创,不能再与五国联军交战。乐毅遂遣还秦、韩等国军队,让魏国进攻原宋国地区,赵国去攻取河间,自己亲率燕军长驱进击,攻打齐都临淄,齐湣王逃走。齐国疆土分裂,势力大减。五国联合伐齐,是战国时的一场大战。后来,六国之间的自相残杀愈演愈烈。
远交近攻
赵国因为将相和睦,同仇敌忾,使秦国不敢侵犯。秦国便把矛头指向其他国家。到了公元前270年,秦国又派兵攻打远离秦国的齐国。
正在这时,有人向秦昭襄王推荐一个人,他叫范睢。
范睢是魏国人,才高八斗,能言善辩,但家境贫寒,在魏国大夫须贾府里当门客。
有一回,魏昭王要与齐国结盟,派遣须贾出使齐国。须贾带着范睢一起去了。齐襄王听说范睢很有才能,便想与他交好,特意叫手下人赏赐给范睢很多黄金以及佳肴美酒。范睢想到自己的身份不便接受这份厚礼,于是再三推辞不受,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须贾。
几天后,须贾率随员回到魏国,向魏国的相国公子魏齐告发。魏齐立即派人把范睢抓起来,严刑拷问,几次把范睢打得昏死过去,牙齿打掉了,肋骨也打折了,浑身上下皮开肉绽。范睢只好直挺挺地一动不动,假装已经被活活打死。魏齐以为范睢死了,叫人把范睢用破席卷起来扔到厕所里,天黑后,范睢才从席子里爬出来。
郑国的郑安平与范睢有很深的交往,他钦佩范睢是个难得的人才,暗地里把范睢救下来,连夜帮他逃出虎口,改名张禄。
后来,秦昭襄王派使臣王稽访求贤士,郑安平扮作士兵模样服侍王稽,找机会向王稽推荐了张禄。经过交谈,王稽觉得张禄的确是个难得的大才,便设法把张禄带到秦都咸阳。
秦王非常恭敬地请范睢进宫,虚心求教。范睢分析了各国的情况,主张对于远离秦国的国家,要采取联合的策略;对于邻近秦国的国家,采取进攻的策略。如果攻打遥远的国家,即使打胜了,也不好管理。而攻占了邻近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土地,都是自己的了。秦昭襄王听后大加赞赏,立刻拜范睢为客卿。过了几年,正式拜他为秦国宰相。秦王振兴朝政后,准备攻打魏国。
魏王听说秦国要发兵攻魏,忙派须贾出使秦国求和。范睢听说须贾来到秦国,便扮作贫寒落魄的样子,前往馆舍见须贾。须贾见到范睢还活着,吓了一跳,问道:“你还活着呀,你现在在干什么?”范睢答:“我就在这儿给人家干杂活。”须贾看到范睢的可怜相,就让人取了一件锦袍送给范睢。须贾顺便问道:“听说秦国宰相张禄很得秦王的赞赏,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没有人能给我引见!”范睢笑了笑说:“我家主人同张相国很有交情,我倒愿意替须大人说句话。”须贾说:“那太好了。”
到了第二天,范睢带须贾到了相府门口,范睢让须贾在门口等候,自己一直走进相府内,门卫们不加盘问还肃然施礼。此景须贾都一一看在眼里,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便忍不住向守门人打听:“我今天特来拜会你家主人,不知你家主人在不在家?”守门人告诉他:“刚才陪你一起来的就是我家主人,秦国宰相张大人。”须贾一听吓得目瞪口呆。一会儿听到里面传唤:“相爷叫须贾进去。”须贾慌忙匍匐在地爬着进入大厅,见到高堂上坐的丞相正是范睢,便连连磕头说:“须贾罪该万死,请相国饶恕小人的罪过吧!”范睢愤怒地痛斥须贾一番。接着又说:“昨天你送我一件锦袍,念你还有一点良心,饶你一命。今天交你一个任务,回去替我告诉魏王,把魏齐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要发兵直取魏都大梁。”须贾狼狈地退出相府,赶紧回国把范睢的话告诉了魏王,魏齐知道在魏国会成为牺牲品,再也无法呆下去了,他偷偷地逃到赵国去,躲在平原君门下避难。
后来,秦国答应了魏国的求和条件,按照范睢的远交近攻计策,先出兵攻打韩、魏,同时,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还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开始时,齐虽不愿意秦抢先兼并中原而图谋合纵伐秦,但它同时也怕其他小国强大难制。秦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远交近攻的。
到秦王嬴政时,他依然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实现了四海归一、统一中国的愿望。
荆轲刺秦王
秦国用计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又趁机攻占了燕国的几座城池。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有兼并列国的野心,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便设法逃回了燕国。太子丹回国后,寻找能刺杀秦王政的人。
太子丹物色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奉为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让荆轲一起享用自己的饭食、衣服。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两年后,秦国大将王翦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向燕国进军。燕太子丹十分着急,就去找荆轲,商议如何刺杀秦王。
荆轲说:“要挨近秦王身边,必须先让他相信我们是去向他求和的。听说秦王早就想得到燕国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流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秦王正在悬赏抓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进献,秦王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下手了。”
太子丹说:“把督亢的地图带去没有问题,但是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捉拿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给他送去,他一定会接见的。”樊於期二话没说,拔出宝剑,刎颈自杀了。
荆轲临行前太子丹交给他一把锋利的匕首,这是一把用毒药煮炼过的匕首,只要被它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亡。太子丹又派了个年仅13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助手。
荆轲出发时,太子及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边为他饯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壮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上车离去,头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义无反顾的决心。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送来了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十分高兴,就传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到了秦国的朝堂上,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里面果然装着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把地图拿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事先卷在地图里的那把浸过毒的匕首就露了出来。
秦王政见了,惊呼。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握着匕首向秦王政的胸口刺去。
秦王政使劲挣断了那只袖子,便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在后面追,两个人在柱子的旁边周旋起来。
过了一会儿,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官,急中生智,把手里的药袋向荆轲扔了过去。荆轲一闪身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一拥而上,杀死了荆轲。台阶下的勇士秦舞阳,也死在了武士们的刀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高渐离借击筑之机,扑击秦始皇,也失败被杀。秦始皇因此终身不再接近各诸侯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