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兵政十五海防中(7)
一台湾之治宜防山而不宜防海也。在昔伪郑窃踞此岛。如釜鱼楯豕。惴惴焉朝不保夕。人民未集。田土未辟。寄宿于海滨片土。唯虑我 朝大兵之入。故鸠其丑类。聚处海滨。以台湾县一席之地。为其居室。以安平镇为门户。鹿耳门为扼塞。重兵猛将。咸萃于此。于南则防打鼓山。于北则防鸡笼城。皆以备内地之大兵也。若今日我 朝之处置台地。则宜有大异者。台湾以西。虽有七百里重洋。实我 朝之内沼也。海舶往来。皆我同族。固无可防。即外岛如红毛吕宋咬吧诸国皆微小。震摄天威。通商贸易。隐为属国。都无可虑。是海不必防也。所宜防者山耳。山不独生番之出没宜防也。凡台郡平埔内之山。层迭僻阻。树木丛杂。溪壑阴邃。人罕到之处。不知其几。或且通连内山。稽察稍懈。奸匪匿其中。集数十无赖。树旗歃血。即图不轨。生番之为害犹浅。而汉民之为匪叵测。如曩者朱一桂之于三角岔乌山等处。陈三奇之于阿猴林。猴完之于苃仔林。是其故事矣。故防之不可不密。乃协镇三营。屯于安平。总镇三营。屯于台湾。南路一营。屯于打鼓。惟北路一营。在诸罗山。稍为居中之地。其余重兵皆在海滨。且道府县治皆滨海涯。回顾腹地。东西则深阻重山。南北则辽旷千里。夫居中驭外之道。治天下与治一方无以异。设立县治。处置兵卫。必占形胜。今台地兵防之垒与府县之治。皆守其外而虚其中。御其前而空其后。腹心阃奥之地转。弃而不之计。一旦有意外。彼有盘踞之固。有建瓴之势。而我方自外而入。仰高而攻。不已左乎。在 国家初得台湾时。亦以人民尚未集。田土尚未辟。可居可耕之地。惟台邑左右。方百里地耳。故置壁垒。设府县。皆因伪郑故址。即其营置官室。以为官府驻札地。今圣教日广。户口日繁。田土日辟。南自郎峤。北至鸡笼。延袤一千七百余里。皆为人烟之境。地广则规模宜远。防险宜密。形禁势格之道。诚不可不讲也。愚以为诸罗居全台之中。负山带溪。形胜独得。宜迁府治及镇标三营于此以控制南北。而后中权之势始握其要。安平片石。离台邑二十里。不必专驻重兵。应本道及海防厅于台邑。收协标两营于内地。而一营于安平。则鹿耳门虽云要口。已足稽察弹压。而外御之势已备。南路则宜迁凤山县治于埤头。当居民辐辏。行旅往来之孔道。以亲民事。设下淡水同知于新围万丹之间。凡淡水以东。上至罗汉门。下至海口。凡番汉盗贼之事属焉。南路营参将所属。原有守备一员。宜更添设一员。一则自凤山以北。阿猴林观音山之外。淡水以西。沿海一带之地属焉。一则分兵五百。建营于山猪毛口。自枋寮以北。罗汉门以南。淡水以东。沿山一带之地属焉。而统辖于南路营参将。如此则重山复水之中。在在有官有兵。可杜生番之出没。消山匪之奸心。而南路可以无虞矣。镇标既居诸罗。则北路一营。可移驻于半线沙辘之间。以控制八里岔鸡笼之汛防。于耳目亦近。驾驭亦便。而北路可以高枕矣。至彰化大肚溪以北。幅员既广。地土日辟。四五年后。民居稠密。必宜更设一县者也。议者欲于蓝张兴庄鹿仔港南嵌奇武子社傍。添设巡检四员。少佐大员之所未及。其说未尝不可。微员虽多。不足恃也。
一台郡荒埔之宜垦而不宜弃也。即凤邑沿山一带。二三十里之广。百余里而遥。与台邑罗汉门内。重山迭。泉甘土肥。其可耕而树者。可数万顷。可引而溉者。不下数十道。而北路四五百里膏腴之产。更弥漫无际。使举而教民开垦。可活数十万穷民而裕如。是天设之以济闽民之穷也。但开垦之事。县令事繁。宜端委之南北二路同知。令兼水利捕盗之衔。而使之清画地界。与经理水利。其清地界也。则当用限田之法。存恤番之意。何也。地皆番地。向者番民寡而不能耕。亦愚而不知耕。供饱之余。弃而不惜。故往往以数百甲之地。得数十金而售之。以致近日平埔社番。亦能耕作。而已无寸土可耕矣。官府若不为之地。异日番民之生路既穷。亦虑激而为患。故凡开垦荒埔。必酌番民生息之地。能耕者即划地而教之耕。不能耕者。按甲而贴其饷。此恤番之要策也。至汉民开垦。向来请垦。混以西至海东至山为界。一纸呈请。至数百甲而不为限。业户招集佃丁。又私行广垦。以致欺隐日甚。甲亩不清。且一业户而包垦既多。所招之佃。又不问其来历。耕作之时。一庄数十人。或数百人。收获之后。忽然散去。其为奸匪。业户亦不及知。家甲之难清。亦坐是焉。且所垦既多。田不耕耔。但知广种薄收。不知深耕易耨。农工之惰。亦由是焉。故将来开垦必宜用限田之法。如一人一牛付垦。十甲不容混呈广垦。庶可杜豪强之兼并。溥美利于穷黎。清疆理而绝欺隐。屏游丁而劝力作。法莫善于此矣。其理水利也。台地溪泉。大者数十。小者无算。向以溪道迂浅。故水发则有泛滥四溢。冲决田禾之患。不设堤闸。故急泻于海。则有灌溉无资之虑。是宜浚之使深。多开旁支。节其高下。以引致田间。筑堤以蓄之。开斗门以泄之。则可以资灌溉之利。可以杜冲决之患。水为利而不为害。无水旱之虞。而一登再登之谷。可以接济。漳泉两郡之民。永无艰食之患矣。
一归化生番之宜结其心也。熟番固极驯朴。惟在有司视同赤子。恩恤为主。即生番间为民害。其间犷悍者。亦第如虎狼之性与人殊。见人搏噬。要无争夺计谋。其畏汉人亦甚。兵防稍严。窜匿不暇。至于归化生番。如内悠六社。大武八社。水连沙十五社。磈垒番内之加泵社。加者野也社。其人虽悍。性本朴直。既已归化。即无二心。每次征番。一经调度。率先效力。不但不为民害。兼能助剿凶番。宜约云贵土司之例。即其土官。奏明皇上。给以冠带俸食。使治其番众。毋为凶暴。与之约法。毋得招匿逋逃。彼益鼓舞效顺。不特可使之固结而无叛志。即有梗化者。彼更可为我之捍御。应胜于兵力数倍。俸食之需。计岁费布数百疋。盐数百石而已足。我 国家威德远布。日盛月新。将来生番且渐化为熟番。其机已动。其势亦所必至。岂得仅以毒蛇猛兽待之。遂为长策乎。
一本道之权宜专重也。台郡重洋阻隔。风汛不时。每地方有事。动须请命两司。两司请命两院。文移往返。辄须累月。一经驳议。往往经年。事之丛废。半由于此。且台地与内地不同。唯本道熟悉情形。可以随宜裁处。两司在内。以遥度耳闻之见处之。所以彼此饬查。每无定局。至如词讼命盗等案。其审实重犯。固应解院。而原告干证应审人等。远涉重洋。水陆千有余里。其为拖累。何可胜道。至于钱粮本无解司。原系另行奏销。每年核定应协济兵饷若干。遣官支领外。其征比缓急早晚之宜。亦与内地不同。原非藩司所能稽察。愚以为刑名钱谷之事。统归本道查审详院定案。不必更经藩臬衙门。则一凡公事可以随时办理。况两御史坐镇台地。倘台道有所缺失。御史可以就近纠察。不必以专擅为嫌。至于海疆重地。文武宜带兵威。方可资其弹压。缓急可恃。故向来设立道标之制。自有深意。曩以台变之故。谓道标之无用。遂议裁汰。夫台变之际。岂独道标之无用。又岂可尽废耶。以皇上之用人。今日之吏治。而仍用昔年之制。未尝不大有补于海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