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兵政十一塞防上(1)
荅人问西北边域书
魏源
承询本 朝西北边域之略。 国家威棱震迭。际天稽颡。括地成图。东尽东海。南尽南海。西不尽西海。北不尽北海。而欲征图朔貊。轮弱水。厥制严武。至雄以博。窃钩档册之遗闻。诹都护之属吏。除盛京吉林黑龙江。号东三省。为满洲根本重地。不属边防外。其西北藩服。疆以戎索。纲纪条列。可得而云。一曰正北内蒙古。亦有偏东者凡出口之路五。曰独石口。张家口。古北口。喜峰口。杀虎口。口外四十九旗。皆曰内藩蒙古。合归化城土默特二旗计之。合五十一旗。分东西六盟。其东四盟。当东三省及直隶边外。西二盟。当山西陕西甘肃边外。皆在漠南。皆听 天朝设札萨克。札萨克每旗一人或世爵或简放总理旗务其部凡二十四。并归化城。则二十五。一曰正北外蒙古。亦有偏西者分西路北路中路东路四部。凡四汗。其汗以下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与内蒙古同共八十一旗。自设札萨克。俱在漠北。此漠北四部落。总称喀尔喀。由正北迤西曰准部。即天山北路。喀尔喀之西。与科布多接壤。科布多横于准部喀尔喀之间。过此则伊犁东路界。准部本有四卫拉特。用兵后。以其地为大聚落。曰伊犁东路。曰伊犁西路。曰库尔喀喇乌苏。曰塔尔巴哈台。皆准之旧地也。今皆有重兵。稍东南近腹地。为镇西府迪化州。亦准旧地。而称安西北路。非天山路矣。由西北迤西南。即天山南路。皆回子境。准部及蒙古。皆古称行国。回则汉书三十六城郭之裔。以哈密为北止境。以辟展为南首境。再东南。则为安西南路。非天山路矣。由西南更西南。曰卫。曰藏。曰阿里。曰喀木。 天朝设驻藏大臣司其事。而达赖喇嘛副之。藏王则虚存贝子爵而已。非有土之君也。卫藏曰前藏。阿里喀木曰后藏。正西曰青海。与藏与准皆接壤。界甘肃四川边境。凡五部。有喀尔喀。有辉特。有土尔扈特。有和硕特。有绰啰斯。设青海办事大臣一。凡卫拉特之人。亦可称蒙古。犹喀尔喀之得称蒙古也。其版图不隶 中朝者。又有西属国。西属国亦分三路。北路为哈萨克。近准部故。南路为布路特。为安集延。为温都斯坦。为爱乌罕。为那木干。近回部故。温都斯坦古中印度地西南路。为巴勒布。为作木郎。为落敏阳。为布鲁克巴。近西藏故。又有北属国亦分三。曰乌梁海。此亦一名而三处在极北而稍东曰巴眼虎。曰科布多。在北而稍西科布多虽一国。而隶之者七种。彷佛西之有青海焉。大扺 大清国之北境。东起鸭绿江黑龙江。逾两蒙古。西迄准部。袤二万余里。皆接俄罗斯界。故俄罗斯为北徼极大之邦。从古不隶中国。其水皆流入北海矣。视北斗则在南矣。以上束之八大类。惟蒙古最亲附。其五十一旗内蒙古直古雍冀幽并营五州北境。所谓漠南也。其新藩蒙古喀尔喀。则古漠北地也。[秦](奏)汉时匈奴所居。冒顿强。始并漠南。武帝时遁归漠北。后汉为北匈奴地。历代皆与漠南诸部为盛衰。至元太祖建都于此。曰和林。其后尽有漠南诸部。遂帝中国。顺治末年仍归漠北。后始号喀尔喀。共七部。有三汗。雍正中。以额驸策凌奋击噶尔丹功。封为四汗。我 朝龙兴之初。内蒙古归附最先。每大征伐。帅师以从。而喀尔喀外蒙古。则康熙中为准噶尔破逐。款塞内附。 圣祖亲巡塞外受其朝。复 亲征噶尔丹。扫平漠北。而返之于故地。设定边左副将军一。参赞大臣一。以镇抚之。
凡两蒙古之君长。皆隶理藩院。世其爵禄。通其婚。时其朝责。制其等威。定其牧地。均其互市。内宿卫 禁廷。外捍御要荒。纵横万余里。臣妾百余旗。旷古所未有。至准回二部。则皆古西域地也。皆出嘉峪关外。 国家平准噶尔之地。易其名曰伊犁。城三曰乌鲁木齐。城三曰巴里坤。曰哈密。城二及平西域诸回部。若辟展。若新疆。若哈拉色拉。若库车。若沙雅尔。若赛里木。若拜城。以上各城二若阿克苏。城四若乌什。城一若喀什噶尔。城一若叶尔羌。城一此回部旧都若和阗。城六咸入版图。设将军参赞都统提镇。及办事领队诸大臣。及侍卫司官有差。其回部司事各官。则曰伯克。或谓地广而无用。官糈兵饷。岁解赔数十万。耗中事边。有损无益。曾亦思西兵未罢时。勤 三朝西顾忧。且沿克鲁伦河长驱南牧。蹂躏至大同归化城。甘陕大兵不解甲。费岂但倍蓗哉。且夫一消一息者天之道。裒多益寡者政之经。 国家醰醲孳生。中国土满人满。独新疆人寥地旷。牛羊麦面蔬蓏之贱。播植浇灌。毡裘贸易之利。金矿之旺。徭役赋税之轻且閷。又皆什倍内地。穷民服贾牵牛出关。至辄长子孙。百无一反。是天未辟之鸿荒。以为 盛世消息尾闾者也。是圣人损益经纶之义所必因焉乘焉者也。柰何狃近安。忘昔祸。惜涓涘之费。昧溟渤之利。以甘里闬鄙儒眉睫之见。迩者逆回蠢动。思踞故都。喀什喀尔叶尔羌乌什三城。信息中断。而阿克苏扼其中道。则北五回城必安帖无事。乾隆初。犁叶尔羌巢穴时。大军会阿克苏两路进攻。其前事矣。至西宁西藏二处。 先朝尚未大烦兵力。止各设总理事务大臣一人驻治。非蒙古准回诸部。为 国家边宇至大至要者比。某足迹所至。北仅古北口而止。西仅秦蜀近界而止。未尝历九关。使绝域。只据图籍传闻。檃括梗略。以塞明问。其详则有待焉。尚博访之躬虎节老边塞之人。讲求方略。苟有未闻。悉以见教。幸甚。
又承询部落地名与史参差何由得其要领蒙谓边外本罕文字牵以口音沿变如土默特即土门土蛮也默特即冒顿也苏厄特即算端也奈曼即乃满也察哈尔即插汉也干竺即大竺又即身毒也唐兀即党项也乌梁海即兀良哈也举此可以隅反若夫蒙古游牧所至异名实有穷于稽诘先识大纲而地经之人纬之庶犹十得七八并闻
边防议
陈黄中
论今日边防之策。宜于远乎近乎。其在藩篱之远者。人皆知之。而在门庭之近者。反皆狎而玩之。何者。今之准噶尔策凌部落。隔绝西塞。前者屡肆跳梁。自迩年款关效顺以后。大兵虽撤。而庙堂之上。守边之臣。严烽燧而慎封守者。不遗余策。则籓篱之远。固有备矣。惟京北西塞外蒙古诸部。绵几及万里。自 本朝开国之初。即稽颡输诚。迄今百有余年。惴惴焉。岁效贡职。莫敢或怠。自开辟以来。中外一家。未有过今日之盛者。然旃裘诸部。逼处肘腋。百年无事。习为固然。间尝按其山川。度其形势。窃以曲突徙薪之计。谋国者正不可不早为意也。夫自古国家。建立京邑。必严内外之防。广藩卫之固。故汉都关中。则置朔方之郡。列障戍于河南。又开河西五郡。以绝羌与匈奴之路。唐之盛时。守在河北。筑三受降城。置安西北庭都护。臣属西域。故长安得以无患。及至德后。河陇没于吐蕃。而渭北泾阳。虏骑充斥。此皆已事之明验者。 国家定都。仍明之旧。辽左为王业肇基。复建陪京。以为右辅。京北诸关隘。并各分置重兵。其制不为不备。而各口外去京三四百里。即皆外藩部落。虽各震慑 国威。狡焉启心。万万无有。然西极宁夏。东扺辽京。归化城处其中央。实据山西之要。去杀虎口仅二百余里。俯瞰神京。有扼吭抚背之势。处百年无事之后。边备久弛。墙堡废。苟有意外之变。其何以御之。今塞外大宁开平兴和东胜旧地。皆吾牧厂之区。与诸部多犬牙相错。热河八沟营郑家庄。虽分列副都统总管驻防。而由河屯营以西。开平旧卫。其街陌遗迹尚存。兴和现有屯田客户。独石口外。则有红城归化城。为东胜旧地。彼处并土泉深厚。水草丰美。宜于屯牧。使于开平故地。设屯牧使一人。总领其事。复分设口外四路满汉同知隶之。画疆分驻。联为应援。现今内务府上三旗。及会稽司诸衙门闲散之丁。约数万有余。汉军披甲外。闲散者亦有二万余人。此等与其使聚食京师贫窘无聊。不若徙之塞下使各分其力。每岁拨发三万人。复募边民愿往者。各给以种粮牲畜。令其分地屯牧。择其中之骁捷者。教练为兵。耕牧之余。复习骑射击刺之法。名为屯军。使世守其业。五年以后。始酌收耕牧之税。即以供给屯军飨劳之需。复以其余力。缮完墙堡。修整戎器。第使人自为守。经费所出。取之屯牧。已自有余。且外藩之性。贵货易土。逐水草而居。少所系恋。苟以粮畜资之。遣之渐北。因势利导。自所乐从。是外收屯牧之功。阴寓徙戎之计。行之以渐。抚之以恩。迟以十年。旃裘诸部。尽移漠北。而大宁开平东胜诸地。屹然并为重镇。南拱神京。东护辽左。西援山右。且举京师数十万之游惰。悉纳之尺籍伍符。使各遂其俯仰之资。国家获收镇戍之用。于以销未然之患。而奠盘石之安矣。
八旗屯牧是也阴徙蒙古使北则非 本朝情形所宜也徙戎数语失之
根本形势疏顺治十八年
奉天府尹张尚贤
窃惟天下大势。京都者。犹人之腹心。盛京者。犹木之根本也。今腹心久已壮实。根本尚然空虚。臣绘图进呈。为国家久远之计。若及时料理。民虽稀少。尚可招聚。地虽荒敝。尚可垦辟。各处城池虽已倾毁。尚可经营。如迁延岁月。民不抚绥则愈少。地不料理则愈荒。城池不照管则愈毁。非所以壮根本而图长久也。臣叨任奉天。在辽言辽。请备陈盛京之形势。自兴京至于山海关。东西千余里。开原至金州。南北亦千余里。又有河东河西之分。以外而言。河东北起开原。由西南至黄泥洼牛庄。乃明季昔日边防。自牛庄由三岔河南。至州复州金州旅顺。转而东。至红嘴归复黄骨岛凤凰城镇江鸭绿江口。皆明季昔日海防。此河东边海之大略也。河西自山海关以东。至中前所前卫后所沙河宁远连山塔山杏山松山锦州大凌河。北面皆边。南面皆海。所为一条边耳。独广宁一城。南至闾阳驿拾山站右屯卫海口。相去百余里。北至我 朝新插之边。相去数十里。东至盘山驿高平沙岭。以至三岔河之马圈。此河西边海之大略也。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倘有奸贼暴发。海寇突至。猝难捍御。此外患之可虑者也。以内而言。河东城堡虽多。皆成荒土。独奉天辽阳海城三处。稍成府县之规。而辽海两县。仍无城池。如盖州凤凰城金州。不过数百人。铁领抚顺。唯有流徒诸人。不能耕种。又无生聚。只身者逃去大半。略有家口者。仅老死此地。实无益于地方。此河东腹里之大略也。河西城堡更多。人民稀少。独宁远锦州广宁。人民辏集。仅有佐领一员。不知料理地方何如。此河西腹里之大略也。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荒域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也。臣朝夕思忖。欲弭外患。必当筹划堤防。欲消内忧。必当充实根本。万年长策。不可不早为之图。是以敬陈愚虑。伏祈睿鉴。
大同边备疏顺治十年
给事中陈协
我 国家定鼎方新。中外一家。遐荒殊域。靡不臣服。在德不在险。此其时矣。然臣按古者筑高阙。置云中。城朔方。皆于兵力强盛之时。不闻废险也。迩者固圉之道。视为缓图。如东北山永一带。左翼神京。实为要地。虽官吏少裁。关隘如旧。至若大同宣府。控扼西北。乃神京右臂。最为吃紧。而今皆寥落矣。大同昔因姜贼之乱。辄废其城。移其官吏。而使为空虚之地。在当时亦属过计。窃恐边民无知。窥其空虚。反易生跳梁之心。倘恃有宣府巡抚。与阳和军门。互相犄角。自抚臣既裁。宣府又成空虚。虽有阳和一城。仅仅斗大。以势度之。虞其弧也。近见口北巡道又裁。此道一裁。并赤城亦成空虚。凡此皆吃紧之地。幸而处于无事之日也。万一有警。夫宁堪此。前宣大按臣薛陈伟。曾详具修复大同一疏。实从封疆起见。部覆止议令大同知县一官。照旧制移驻郡城。余皆有待。夫天下事防于已然。不如防于未然。则虽有修葺迁运之劳。形势屹然。边民知警。若待已然。则烦费又当何如。臣愚以为沿边设险。莫如大同。大同原设之官。断断不宜他驻。以轻重之势异也。宣抚既裁。宣镇作何弹压。以边务重大。不宜轻忽故也。其它属在宣云。如口北等处。皆当严加修备。以待不虞。有备无患。古人所重。昔西汉时有上书保塞。请罢边备。郎中侯应以为不可。诚习边事也。乃十年之内。无故而自虚其城。又无故而自裁其官。或非虑及无形。防于未然之道耶。臣不避忌讳。冒矢愚忠。仰乞皇上睿裁。少为意。以现在之城勿惮振举。现在之官勿惮挪移。不劳烦费。而边地晏如。神京永藉拱卫矣。
边防三事疏雍正五年
湖北布政使黄焜
一阿尔泰台站。宜安兵也。查张家口西北至阿尔泰。皆系四十八家。及喀尔喀夷人住牧。南则河套。北皆外夷。东抵奉天。西达巴尔坤。一路数千里。并无山川险阻。今插汉叟儿查克拜达里两处。虽有大兵居住。然指日凯旋。终属塞外。不可无备。今张家口外。自四台至三十台。俱系喀尔沁蒙古。分发各台住牧已久。服习风土。安居乐业。再伊等久隶版图。并无王子管辖。而关东地方。又俱有亲属。更可互相牵制。将来生齿益繁。实与甘凉肃等处无异。臣愚以为自头台至三台。附近内地。可以不必纷更。其查克拜达里。现有发遣种地人犯。已可作一大镇。而孤立少援。敬请自三十一台至三十五台。俱一例更换喀尔沁住牧。再于四台至三十五台。每台六十户内。挑选兵丁。量给月饷。虽不能声援接应。以为犄角之势。然数千里。皆有恃以为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