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漫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油

现在很多的人都不知道什么叫“油海”。说出来,肯定会把你吓一跳。所谓“油海”只不过是能装十几斤食用油的瓦罐。就在几十年前,这样的“油海”也只有少数人家能有。

“滴水贵如油”,虽然是说水的,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油的珍贵。在那买什么都凭“票”的年代,吃油也离不开票。一个人一年分到的油票,常常是用两作单位的,一家人一年分的油最多也不过二斤。那时,人生的“味道”几乎全都集中在这二斤油上了。一般人家自然没有什么“油海”,他们常用的是油罐,有茶壶那么大。这么一罐油,至少要吃数月,甚至要吃上一年。一罐油吃一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贫困生活中的人自有办法。省油的关键在取油,取油时,是万万不可用勺子的。有人用筷子,像卖馄饨的人点香油。有人用一根木棒,插入一枚制钱的孔中,以此作勺。即便如此,缺油的事,也会常常发生。小时候,我们家很穷,没有油吃的日子里,母亲总是从一个小罐中摸出三五个麻籽仁,用炊帚按着在锅里“研”几圈,就算放了油。可想而知,这样炒出来的菜味道咋样。

不管什么时代,有权的人总比没权的人好过一点,哪怕他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村官。小时候,有一首儿歌至今没忘:“大年三十炸丸子,大人仨,小孩俩,队长会计用碗挖,快点吃,快点咽,别叫社员看见提意见。”那时候,小孩子都盼着过年,原因之一就是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能吃上一点油炸的食物。

古人掌灯都用食用油,到了近代则用“洋油”。那时,中国产不出石油,煤油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所以称煤油为洋油。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小油灯》记述了少年求学时灯下读书的事。

“那年临近中考,小油灯又一次告急,家中的几枚鸡蛋已作了我的滋补。没有钱买煤油。没有办法,母亲一咬牙,把那放了半年有余的几两豆油做了灯油。仿佛小油灯不亮,一家人的希望就变得暗淡无光,那才是让他们最痛苦的事……”

“我从来不敢怠慢学习,我知道,只有用好的成绩才能给父母带来一点慰藉。沿着父母给我照亮的路,越走越高,越走越远,走进一片辉煌的灯海中。然而,不管眼前的灯有多么亮,都遮不住我心头小油灯那抹微弱而又耀眼的光芒。”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才算结束了贫油的历史。八十年代中期,农民广种棉花。棉籽可以榨油,出油率也比较高。这时,农民尽可以用勺子舀油吃了。但棉籽油不宜吃得太多,吃多了会上火。近年,农民渐渐以吃豆油和花生油代替了棉籽油。

现在,油的种类越来越多,农民的饭菜也就越来越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