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口才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魅力口才:修炼强大气场,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1)

Lesson 1:知识深厚,才能妙语连珠

有知识,一定是你可以获得的最有底气的一个武器,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做另外一种人,就是在书本上很丰满,在现实中很骨感,这样一个很脆弱的人到了现实中经历大风大浪很快会夭折的!

——李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是不能做到在谈话中应对自如、侃侃而谈的。想和别人谈的愉快、顺畅,肚子里得有“货”。广博的知识汇通四海,一路畅通无阻。很多时候不是你不知道说什么,而是缺乏某方面的认知。

写文章讲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话其实和写文章是同一个道理,只有自己看的东西多了,才能够妙语连珠,说出有水平、有见解、有说服力的话。

苏秦依靠自己的口才成为战国时期一位有名的纵横家。然而,他并非天生的好口才。苏秦曾拜鬼谷子为师,学成出师之后,他先后去游说过周王、秦王,但是都失败了。随后,苏秦很落魄地回到家里,受尽了亲戚朋友以及父母的冷遇。

受到的刺激越大苏秦越是不想轻易服输,于是便痛下决心,一定要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学习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一扎,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苏秦掌握了比过去更加丰富的知识。

随后,他周游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到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一人挂六国相印,成了威风八面的显赫人物。他以三寸不烂之舌抵挡百万雄兵,成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狄摩西尼斯亲笔抄写修西迪斯的历史著作达八次之多;著名演说家福克斯每天都高声朗诵莎士比亚的著作,以使他的演讲风格更加完善;英国桂冠诗人丹尼生每天研究圣经;大文豪托尔斯泰把《新约福音》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可以长篇背诵。

好口才需要知识作为基础,想和别人谈得来,就必须积累更多的见闻和知识。而书本是增长知识的重要的工具,即使是最伟大的口才家,也要借助阅读来丰富谈话内容。

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是世界上有名的演说家,而他的口才却得益于阅读。林肯能把布朗特、拜伦的诗集整本背诵下来,还经常翻看莎士比亚的名著。而在演说中那些旁征博引出来的卓越学识征服了千百万的听众。例如,一次以尼亚加拉大瀑布为题材进行的演说“……当哥伦布最初发现这一块大陆,当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当摩西率领了以色列人渡过红海……古代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他们曾见过尼亚加拉瀑布,比人类第一个始祖还老的尼亚加拉瀑布和现在同样新鲜有力。前世纪庞大的巨象和爬虫也曾见过尼亚加拉瀑布……”如此精彩绝伦的演讲,把历史与传说结合起来,涉及了哥伦布、耶稣、摩西、亚当等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林肯让这条无生命的瀑布变得生机盎然起来。其内涵之深厚,怎不令人拍手称赞?

说话虽然需要一定的技巧,但也与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面不够宽广,就算口才学得再好,技巧掌握得再多,也是无法说服别人的。

当年诸葛亮在隆中苦读27载,一出山便有舌战群儒之功,恐怕当年的诸葛亮并不曾专门去学习过如何辩论,所依靠的是他数十年的苦读。

想扩展谈话内容,想让普普通通的交谈变得绘声绘色有魅力,就必须让自己的头脑接受书籍的熏陶。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从而丰富谈资。当你“读书破万卷”的时候,自然能做到“开口如有神”。

另外,还要紧跟时尚潮流,把握时代的脉搏,随时更新脑子里储存的信息。社会正在不停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新月异,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必将会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是不会有好的谈资的。

Lesson 2:冲破当众讲话心理恐惧的樊笼

我认为,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我们平常所说的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就是指的这个。不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孱头;不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也是正常的。

——季羡林(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思想家、作家)

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测验,测验的题目是:“你最害怕的是什么?”结果名列榜首的竟然是“当众演讲”,名列第二的才是“死亡”。有数字显示,有将近一半的人对在公众面前讲话比做其他事情感到恐惧。

通常情况是,站在众人面前,口干舌燥、脸红出汗、声音发颤、语速加快、头脑一片空白……这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和形象,而且还给当事人的身心带来沉重的压力和痛苦。天生不害怕当众讲话的人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恐惧就无法克服。

我国近代史上学识渊博的大学者胡适原来也不是一个很会在公众面前讲话的人。为此,他在美国留学期间,专门学了一门训练自己说话的课程。

酷暑夏日的某一天,他第一次站在讲坛上讲话,会场下面听讲的人们扇着扇子,而被叫上讲坛的胡适却因为紧张,全身发冷,腿直打颤,准备好的词都忘了。他使劲地用手扶着讲台,希望借此掩饰一下内心的紧张,希望记起一些台词来。但老师为了锻炼他的胆量,竟叫人直接把讲台搬走,弄得胡适更加没了自信。

后来,在各种场合都非常会讲话的胡适先生回忆起那次经历时笑着说:“因为我光顾着想下面的讲词,也就忘了我打颤的双腿了,奇怪的是它们渐渐地也不发抖了。”

口才大师卡耐基先生对这种行为最有经验,而他克服说话的恐惧心理的经验之谈便是“你要假设听众都欠你的钱,正要求你多宽限几天;你是神气的债主,根本不用怕他们”。

一次,卡耐基参加训练班的毕业聚会,在聚会上,一个毕业生当着二百多人的面对卡耐基说:“卡耐基先生,五年前,我来到你举办示范表演的一家饭店。当我来到会场门口,就停住了。我知道只要走进房间,参加上课,早晚都得要讲演一番。我的手僵在门柄上,我害怕走进去。最后,只有转身走出了饭店。当时,我要是知道你能教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恐惧,我就不会白白错过失去的五年了。”

卡耐基深深的被这位毕业生大胆而自信的发言所吸引,因为他不只是隔着一张桌子,而是面对着几百个人发表自己的言论,他已完全克服了当众发言的惧怕心理,他必定能借助这份已拥有的自信和勇气,处理更伟大的事情。

爱默生先生曾说:“恐惧较之世上任何事物更能击溃人类。”这话是很对的。但无法克服畏惧,建立起自信,就无法实现更有效的说话。日常生活中任何的沟通交流都离不开毛遂自荐,大胆言论等。也只有克服了那份恐惧感,我们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在各种场合下发表恰当的讲话,博得赞誉。

其实很多时候害怕当众说话的原因是不习惯于当众说话,第一次必定是最难熬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精神刺激。”希斯洛是古罗马著名的演讲家,他第一次登台演讲就脸色发白、四肢颤抖;查理士是美国的雄辩家,他初次登台时更是两个膝盖不停地抖;印度前总理英·甘地首次演讲不敢看听众,面孔朝天……

也许是曾经的失败发言造成了阴影,当别人对你的语言能力或者是行为举止表现出否定态度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紧张感。结果,再次面临同样的局面时,你还会畏缩不前。但越是躲避,恐惧感就越会增加。

所以,调整好心态至关重要。要时刻告诉自己,任何人都会有恐惧感,很多的演讲家、政治家,无论他们有多优秀,但最初都有怯场的经历。比如林肯,林肯初登演讲台时窘迫不已,因为恐惧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结果被轰下台去,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未尝不是最残酷的打击。但林肯却勇敢地面对现实,勤讲多练,每一次演讲的机会都勇敢去尝试,为此他的演讲水平日益提高。而后来他的总统就职演讲也被誉为最精彩的就职演讲之一。

又比如雅典著名的演讲家狄里斯。虽然他初次登台演讲前已经做过周密细致的思索和充分的准备,但仍然遭到了失败。现实与想象的差距让他陷入极度恐惧之中,因为这场演讲下来,他语无伦次,台下的观众甚至听不懂他在说什么。然而这次压倒性的失败并没使他灰心丧气,而是比过去更努力地训练讲话的胆量。他每天对着镜子发声,或者跑到海边,朝着大海呐喊,反复矫正,坚持不懈。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功了,被誉为“历史的雄辩家”。

当众说话,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感是正常的。有时候,即使这种恐惧感一发而不可收拾,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和言辞不畅等严重情况,也大可不必绝望。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症状,很常见,只要肯多花时间,不断训练自己,就会发现这种恐惧感很快便降低到适当的程度,这时它就会成为一种动力。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被誉为“保险推销之神”的日本明治保险公司理事原一平说:“只要自己坚信是正确的,就不要顾虑太多,重要的是要有先冲过去再说的勇气,万一失败,也不至于严重到对方会要你的命的地步。”

Lesson 3:有自信的人有气场

你可以说自己是最好的,但不能说自己是全校最好的、全北京最好的、全国最好的、全世界最好的,所以你不必自傲;同样,你可以说自己是班级最差的,但你能证明自己是全校最差的吗?能证明自己是全国最差的吗?所以不必自卑。

——俞敏洪(北京大学毕业,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

一个人若被自卑所控制,其气场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好口才也会因此而枯萎。有自信的人,其言语间才会显露出足够的气场,而强烈的气场可以将一切的不可能化为可能,是征服他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撒贝宁本科毕业的那年,因为不用急着为找工作而发愁,所以比较闲。由于时间充裕,便四处去张罗组织戏剧社的成员排演话剧。当时,央视的《今日说法》栏目才刚刚开始筹备,于是栏目组到北大的法学院去寻找主持人。结果撒贝宁的老师当场就推举了他,撒贝宁考虑了一下,觉得可以去试试。

撒贝宁上大学期间仅有一套蓝色西装,而且非常大,于是他顺便搭配了一条红领带,就去试镜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境,他忍不住调侃自己:“傻女婿似的。那时候我们夏天总在外面光着膀子踢球,晒得又黑又瘦,记得肖晓琳老师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这是招来的主持人,像个猴子似的就‘牵’来了。”

也许是因为过度的紧张,在演播室里,撒贝宁结结巴巴地背了一段有关“企业破产”的毕业论文。结果编导有些不耐烦了:“停停,这是招主持人,不是让你背论文来了。”随之递给他一张报纸,“随便找一段,谈谈自己的想法。”

说起随便谈谈自己的想法,撒贝宁觉得轻松了很多,自信感也随之收回,他便从中找了“美国一男孩因黑客被抓”一事,联想到北大的一个“邮件事件”说了一通。从容的表达和自信的言语,再加之自己的观点,撒贝宁顺利完成了试镜。两天后,便接到了“尽早加入节目运作”的电话。

自信是成功推销自己的第一秘诀,你的一言一行都要给人以可信的感觉。会说话和拥有自信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节目主持人,撒贝宁曾因自己的身高问题而感到困扰“进入中央电视台后,最让我烦恼的就是身高问题。”但他后来却意识到“其实,身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自信。”倘若没有自信,一切想说的话便变得有气无力、吞吞吐吐,一切想成功的事也会随之化为泡影。正是这股自信带给他无穷的气场。

要想感染别人,先得自己有自信。如果你说话的时候,信心十足,理直气壮,说起话来就节节有力,感染力也比较强,在关键时刻便可以扭转局势。

1963年12月,陈毅应邀参加肯尼亚的独立大典。在他们举行的国家舞会上,中国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的位置正好被安排在一起。因为中美关系长期僵持,所以场面极其微妙。陈毅没有主动凑过去套近乎,也没有看到他们扭头就走,而是从容自若,非常有自信地坐下,悠闲地喝起了咖啡。

美国这次参加舞会的代表有三人:部长夫妇和美国劳联副主席。那位部长夫人首先按捺不住向中国代表搭话:“你们是中国代表团吗?”

“是的。”我方答道。

“我是否可以与你谈谈天呢?”

“可以谈,怎么不能谈?”我方的言谈中处处彰显着自信与从容。

那位部长看到夫人已经开了头,便凑了过来,要和陈毅干杯,他故作姿态地说:“过去米高扬访问美国,到我家做客,与我夫人谈了天。我为此受到了腊斯克①的责备,希望我们这次干杯不要引起麻烦。”

陈毅没有被他的话激怒,而是不软不硬、沉稳自若地回了句:“你怕麻烦,可以不要跟我干杯,你就不会有什么麻烦。”

那位部长见一计不成,又说:“我提议,为中美两国有一天能够改善关系干杯!”

陈毅也没有因他之前的话就赌气不干,而是端起酒杯说:“我希望,我相信,中美两国的关系总有一天能够前进一步的,但条件是美国的国务院要取消对中国的敌视侵略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