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学,我思,我在——我的北大记忆
北京大学 陈经超
陈经超,男,台湾台中人,200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系,2002—2004年就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2010年就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博士学位。2010年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聘用为助理教授,成为首位在大陆高校中取得事业编制教职的台湾应届毕业生。
2002年,是让我终生难忘的一年。
那一年,是中国大陆加入WTO的开局之年,全国经济欣欣向荣,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那一年,台湾“绿营”上台执政,但海峡两岸交流日益紧密,经贸合作更现生机……
那一年,我只身来到北京。陌生的环境,干燥的气候,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口音,不熟悉的文字,最重要的,在北京我是孤身一人,从零开始。这是一场“赌博”,赌的是大陆高速的经济增长,赌的是世界的市场重心将在这儿。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我是正确的。
重新选择:台大还是北大,这是一个问题
我出生于台中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经营的产业与畜产行业相关,他希望我能子承父业并将之发扬光大。依照家里的期望,我选择了台大的动物科学与技术学系,从台中到台北读大学。
台大毕业后,我面临了一个重要的选择。随着产业不断的兼并与重组,只有资金雄厚的上市企业才能抵抗产业的景气循环;加之台湾的“九·二一”大地震,令白手起家的父亲蒙受巨大损失,大部分产业损毁。对于未来,我开始进行新的思考。

那一年,我只身来到北京。陌生的环境,干燥的气候,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口音,不熟悉的文字,最重要的,在北京我是孤身一人,从零开始。这是一场‘赌博’,赌的是大陆高速的经济增长,赌的是世界的市场重心将在这儿。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我是正确的。
家中产业的起起伏伏,让我深刻感受到管理知识的重要性,我不禁想到,有着农业背景的我,若能将管理学与农业知识相结合,可能会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最终,我决定读管理学硕士,虽然台湾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但是大陆更是一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也正是那时,我开始考虑到大陆读书。
2001年9月,我搭飞机到澳门,从澳门过海关来到广州,接着从广州坐了23个小时的火车,终于来到了北京。9天的时间,我大多泡在了北大,甚至拿了课表去听课,从各个方面真真切切地感受北大。决定考北大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里,很难不被她的人文气息所打动。北大是适合读书的。2002年3月,我参加了北大在香港考点的硕士生入学考试,6月份被录取,自此开始了北大求学之行。这次抉择,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北大硕士毕业后,我一直留在北京,在民营企业工作了两年后,又考了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生……
依我之见:台湾人在北京,心态决定一切
谈到这,我想先讲个小故事。那是我在北大读博的时候,有位读了多年的台湾师姐,在答辩的时候,老师提出她的论文有很大的问题,当中的很多词语、用法没有转换为大陆的语法,比如quality这个词,在台湾翻译为“品质”,而在大陆叫“质量”。当时同去观摩答辩的一位台湾师妹,去跟论文导师争论:“老师,我们不会简体输入法,只会用Word的繁简体互换,论文要怎么办呢?”老师回答她:“如果你今天去美国读书,你是否也跟美国老师说‘老师,我只会写中文,我不会英文’?”
这个学妹为什么会去跟导师争论这种问题呢?我想她大概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因为自己是台湾人,所以什么都是对的,这种心态本身就有很大问题。有时我们会听到,台湾生在大陆得到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这种结果大概也可归结为心态上的问题,但悲哀的是,大部分台湾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台湾生来到大陆,还是会跟台湾人一起继续在一个圈子里活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你没有办法真正融入大陆的生活,了解这里的文化。换个角度来讲,如果你今天去美国读书,你跟华人交往或许是逼不得已,因为你的英语不够好,因为生活上差异太大。但即使是这样,难道你就不想融入美国人的圈子吗?此刻你来大陆求学,你的语言是通的,也是可以融入这个环境的,你却选择了远离或者漠视,这大概还是心态在作祟,而这种心态显然会制约你。今天的大陆,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是所有的欧美人、其他任何国家的人都想要进入的市场,而你已经具备了这个优势,却把自己摒弃在外,仅仅是来这里待个两三年,再捧着一个或许不被承认的文凭失败而归。

2010年陈经超(左二)博士毕业时与家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前合影
常常有人问我怎样克服来大陆的各种生活上、心理上的问题,我想生活上的问题是比较好处理的,因为你可以慢慢适应,而心态上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不可讳言,我初来大陆的时候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喝水不习惯、内火太大、洗澡不便等,但是对我来说最难的,是不被人理解。刚到北京我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是不论是台湾的朋友还是大陆的同学,都很难理解我的感受,所以基本上倾诉无门,压力还是要自己来扛。现在我可以说,人的抗压潜力还是很强的。

2003年陈经超在北京大学
作为一个台湾生,其实从用词用语就能够凸显出你到底花了多少心思在求学上。所以我常常说,如果要看一个台湾生是不是真的认真学习,只要测试他们的汉语拼音,就能知道结果。对台湾生而言,摆正自己的心态,才是在大陆生活甚至能在大陆找到工作的真谛。
行路难:在大陆的第一份工作,坎坷与收获
我在大陆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民企——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我从硕士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就在那里实习,毕业后继续留用。虽然至今我依然不确定自己是否曾被列入正式员工中,但在当时,有公司愿意录用我,已经很令我高兴了。
能够最终进入这家公司,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因为我最初来大陆的目标便是进入这个市场,很早就预料到就业的困难,所以来到大陆就开始为找工作做打算。这个实习机会是通过在一门选修课上认识的一位台湾老师找到的,他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也正是他引领我进入了大陆市场。
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读硕士期间,学分要求非常多,除去必修课还有选修课要修,当时因为兴趣的原因,选修了新闻与传播学院一门关于品牌方面的课程。教授这门课的是来自台湾的李传屏老师,他在大陆已经待了十几年,是大陆知名的广告人,李老师当时在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课后我便主动去找李老师交流,开始通过他争取在东盛的实习机会。由于东盛在北京的公司并没有招收实习生的先例,所以这个机会得来不易。经过李老师的多次协商,公司对我进行了几轮面试,终于允许我进入东盛的品牌管理部。虽然能够进入公司,但当时给我的补贴是按照东盛西安总部实习生的标准——每天10元发放的,这样算下来每月只有300元,而在北京生活的我,每天往返转乘地铁公交就需要12元。但在那时,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因为有人认可你,有人愿意带你锻炼,尤其是可以用上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再好不过的。
那两年的生活,简直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因为台湾跟大陆在理念上的差异,让我很难按照大陆的方式来做事,而且还会认为台湾的理念是更为先进的,这让我在工作初期吃到了一些苦头。比如在跟领导出去应酬的时候,没办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或者在工作上会用台湾的方式来处理,而事实上可能并不适合大陆。所以,在最初的时候我根本没办法接触到专业性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是在修正态度。李老师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类似于那种“师徒制”的模式,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其中更多时候需要我自己去悟,因此过程很是艰辛。
还记得李老师曾经跟我说,台湾市场已经成熟,那里是不允许你犯错的,而大陆是允许你犯错的,你犯99个错,对方犯100个错,你就赢了。在年轻的时候谁都会犯错,这些错误会形成宝贵的经验,年轻人要在犯错中学习成长。
两年的民企工作经历,对我现在的待人处世、工作模式,甚至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影响。因为大陆市场就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市场,所以现在跟其他很多台湾人相比,我对大陆市场的判断会与他们不同,会比他们看得更加精准,这也是我在这两年极大的收获。
励志敦行:北大博士,更需要全力以赴
研究生毕业后,我本来并没有打算读博士。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李老师的介绍下,得以在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担任陈刚教授的助理,主要负责帮助他做好日常工作安排、带领硕士生完成项目研究工作。后来陈刚老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于是我就一边工作一边看书,参加了博士生考试。
读博以后,我从一名在职的工作人员,又转换成为一名学生,虽然所做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但自身的定位是需要改变的。做助理时,我是一个通过劳动换取薪资的工作人员,而做学生后,我是一个跟随导师不断学习知识的后辈。因为对自己的身份有了很好的定位,所以我在北大读博期间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更加努力。
在攻读博士期间,要带硕士生做项目,要参加一些应酬,要协助导师工作,要完成自己的论文等,所以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在时间这个概念上,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我只有压缩自己的睡眠,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那时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时候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
在给陈刚教授做助理和读博士期间,我接触了很多国有企业,并且参与了多个大型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国企高层管理者的思维和想法让我受益匪浅。在北大这个平台上,我接触到了一些平时无法接触到的资源,这些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资产。那时,我还会负责很多接待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大型网络公司,例如新浪、网易、搜狐、艾瑞等,还会访谈很多业内的知名人士。在接待他们的同时,我个人的经验和人脉也得到了积累,这些对我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
台湾人在大陆,面对激烈的竞争,你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SOS”法则就是我在大陆生存下去的不二法则。SOS即skill、open、share,这三个词也显示了三种重要的能力。Skill(技能),在这个技能为王的时代,只有专业能力突出,才更具有竞争力;Open(开放),保持心态上的开放,抛弃过去的光环,从零开始,才能兼容并包;Share(分享),不管在哪,团队合作都极其重要,学会分享,和周围人一起成长,才算是真正成长!

2005年陈经超(后排右一)与在北京的台湾同学一起爬居庸关长城
我思,我学,故我在。我相信,机会永远垂青那些用心准备、不断历练的人。大陆市场不会为任何一个没有斗志、没有激情、不会思考的庸才停下它豪迈的步伐,这个市场需要的是有毅力、有想法的新鲜血液,大陆的市场机会永远留给那些头脑有准备,并且能身体力行的同学。
编辑整理 石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