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北京:台湾学生北京求学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隆冬夜话

清华大学 雷中行

雷中行,男,2009年到清华大学学习,先后就读历史系、科技哲学所,现为科技哲学所博士研究生。

 

刘军喜欢与我聊天,可能是因为我来自台湾,会分享许多发生在海峡对岸稀奇古怪的事情,譬如说:平等应该如何做?他的反馈就是回答我提出的各种傻问题,譬如说:中国的人中之龙在哪里?

“兄弟,这可是我听过的相当滑稽的问题。”刘军喝了口茶,呵呵大笑。“你问题背后的理由,倒是令我感到十分好奇。”当时天寒地冻,我在北京清华的宿舍里,自古苦寒的燕地中,领略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滋味。读书疲倦之余,就游荡到他的寝室中,哥俩煮了壶茶,聊的是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

“我从以前同学与师长交流的经验中就听闻过清华学子的素质。”我嗑下几粒花生瓜子,说道。“清华同学发paper(论文)的速度比台湾交换生快几倍,在实验室做研究可说夜以继日。堕落如我等同学在清华交换半年,亦不自觉地好学不倦,”我喘了口气,“朋友在临行前提醒我说,大陆卧虎藏龙,你可要好好见识。后来又贼兮兮地补上一句:中国有龙,就在北京清华里。”

刘军呵呵笑着,很是开心:“那不正好,你就在这里读书……”我随即打断了他的话头,继续说道:“但是过来之后,我失望异常!在这里的几个月中,我无法感受到人中之龙的存在。课堂上,老师无法带动学生讨论,索性自己讲给自己听;学生眼睛直视黑板却同时神游物外,原因是人人手上都把玩着笔和手机。我感觉到,这里的老师与学生不以钻研学术为重点,相反地,人们却异常地忙碌,汲汲于追求财富与名位。优渥的工作待遇是老师饭桌上的谈资,也是清华学子憧憬的未来。这样的学术环境使人浮于事,所谓的人中之龙又能在哪里?无疑地令我对清华大失所望。”我稀里糊涂讲了一气,才稍事歇息。

当时天寒地冻,我在北京清华的宿舍里,自古苦寒的燕地中,领略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滋味。读书疲倦之余,就游荡到他的寝室中,哥俩煮了壶茶,聊的是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

2009年冬雷中行(右)与朋友在雪场滑雪

刘军看着我,笑眯眯地问道:“清华是所普通大学吗,兄弟?”事实上,答案乍看十分肯定,但是我却不想如此回答问题,我早已隐约感觉清华具有某种说不清的气息。“清华的模样,那可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问为什么清华不具备浓郁的学术讨论风气,师生们都汲汲于经营各自的人脉与事情,问题恰巧就在于清华不是一所普通意义上的大学……”刘军说道。

“但是清华怎么也该算全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象征着中国学术界的最高水平。无法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学术资源也不充分公开;派系盘踞,山头林立,这样如何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继而竞争?”我插嘴道。“兄弟,你在清华这样的大学待过吗?”刘军再一次提问,我摇头。“那么,让愚兄慢慢跟你说明。”刘军倒去我俩杯中冷掉的黄山毛峰,重新满上热茶。

“与其说清华是所大学,不如说清华是个太学,”刘军语重心长地说,“什么学校能受到国家如此重视,社会如此关注,学生如此景仰?算一算也就只有清华与隔壁的北大了。”刘军喝口茶,接着说道:“相较于你说过的台湾大学生,这里的学生在学期间缴纳着不高的学费,有的学生还享有逐月发放的生活津贴,使用着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极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在寸土寸金且喧嚣拥挤的北京市区,校园占地约莫560个足球场般大,食堂可容5万多名师生同食共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自己的菜市集、污水处理站,甚至还有自给自足的农场。初来乍到看着清华,俨然是个小城市。这是普通意义上的大学吗?也许称为中国独有的太学还合适些。”听到这,我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2011年冬雷中行(右)与父亲在北京近郊

2012年春雷中行在农场插秧

“那么你想,这么一所学校导致了今日中国政界所谓的‘满清帝国北大荒’格局,学生在昔日校友铺垫成的金矿上只求安分地研究和读书,不搞搞关系和累积点经历以求自我凸显,岂不是很傻很天真吗?”刘军反问我,我只能点头称是。“清华因其历史悠久,发展出来的校风也多元杂糅。换句粗俗的话说,林子大,什么鸟都有,从清华校内的建筑物就可简单说明。”说到这里,我表示饶有兴味地想要一听究竟。

“清华校内建筑物分为灰、红、黄、白四个时期。富丽堂皇的白色现代建筑物是1980年代以后的作品。有着最先进的实验设施与最丰富的学术资源,象征着清华已经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全中国的尖子生在此好学不倦,期许自己离开校门后凭自身所学出人头地,然而这只是清华最表层的面纱。大片岩石构成,由1950年代的苏联专家指导建成的黄色建筑物,外貌朴实无华,大巧不工。然而它们却为清华学子们注入源源不绝的红色工程师血液,使清华人承继着对新中国特殊的使命,戮力为建设新中国而远赴天涯各地,这则是清华人相对内在的东西。”刘军欣赏着我的讶异,接着说道:“由希腊柱式与圆顶浮雕所构成的红色建筑群,是民国时期美国建筑师们的杰作,这里孕育出大量赴美求笈的中国留学生,一如鲑鱼,离乡背井地追求美国梦,又在学成后归国为莘莘学子提供新鲜的学问与知识。这足以解释清华本科生上者出国,次之留校考研读博。以灰色为基调的园林式建筑则是传统中国的瑰宝、明清两朝的皇家园林遗迹。它的神秘与静谧,使万千中国人流连不已,也因此成为清华园中的核心,校级高层领导的日常办公都在嘉庆朝的小五王爷府里。”

“这些故事你今晚不说,我还真不曾听闻过。”我感到惊奇不已。“那么兄弟,我正是在告诉你,清华最能激发思想火花之处并不在教室中的西式大学教育,而是活跃于传统中国士人间的私下切磋交流里。”刘军举起茶杯,示意着与我对饮一杯茶。

“你曾跟我分享过,台湾社会致力于做到人人在起跑线前平等,愚兄是十分欣赏的。但是如果你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清华,以及她为中国培育的人才,那可就弄错了。”刘军微笑,并且说道:“人中之龙的存在,恰是必须经过磨难而后出。许多乍看不平等的障碍,令人们倒在奔向梦想的路途中,但却是磨炼年轻人心智绝佳的机会,促使其超越困难,脱颖前进。自古英杰成就伟业,没有选择独善其身的,全部都是建立集团,休戚与共,笑泪共尝。换句现代的话说,即是人才会不停地自我充实,并累积大量的人脉与关系,在取得自身利益的同时摆平众人的利害关系。如此之人才能承担大事;或是换句话说,天将大任交至其手,万民才得以安心。在起跑线的人人平等,是平凡人的幸运与便利,却恰是人中之龙的浅滩与困境。”

面对这个另类思考,我不禁低头沉思。作为一个台湾人,这些价值是我不甚认同的,但是熟悉中国历史的我却无疑感到这席话的巨大吸引力。秦始皇之称仲父于吕不韦,刘邦之封韩信以齐王,宇文泰之建立胡汉并列的府兵制度,豪杰一时的困境,其后无一不激发出他们巨大的潜力,形成影响深远的伟业。

“那么,清华园中的人中之龙又都在哪里?”我反问刘军。只见他微微一笑:“执著于追求人们展现出的表象又有什么意义?只要是金子,再怎么被掩藏都会发光。不需要关注追求舞台的小丑,承平年代时人们尽可以自我吹嘘,珍珠与瓦砾在此时难以分辨,但是考验一至,真正的人才会通过重重历练,届时真假立辨。龙平日藏身云端,当现身时则人尽皆知。兄弟,你相信吗?”刘军又开了两包花生和瓜子,递给了我。

夜至鱼白,我们哥俩用一席夜话、数壶热茶温暖彼此。长期泡在书堆中的我,此刻意识到了学习的另一层意义,绝佳的机遇就在清华校园里。

编辑整理 谷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