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1 经济学的定义与假设前提
1.经济学的定义
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兹在其《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稀缺是经济学一个显著的现象,因为稀缺,所以选择是必要的。”
可见,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个人、组织和政府如何做出选择将稀缺资源用在相互竞争用途上,以实现个人、组织和社会特定目标的科学。
2.经济学的假设前提
(1)市场出清。这就是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
(2)完全理性。在经济学中,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这就是说,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只有在这一假设之下,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才是可能的。
(3)完全信息。消费者和厂商只有具备完备而迅速的市场信息才能及时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以实现其行为的最优化。完全信息假设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1.1.2 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经济学和其他科学一样都产生于社会需要。例如,天文学产生于游牧民族放牧的需要,几何学产生于丈量土地的需要。经济学则产生于选择的需要。我们每个人时刻面临选择,一个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选择是考研究生还是找工作;企业时刻面临的选择是给产品定高价还是定低价;政府时刻面临的选择是这块土地是建学校还是建公园。要在选择和放弃中权衡,使选择的利益大于放弃的机会损失。
1.经济学的诞生
1776年3月9日,英国发生了近代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一件事: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所得到的效果为大。”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实质是价值规律。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能达到社会的最大好处,能达到社会的完美而和谐。斯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经济自由放任,让经济在其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由发展自动调节,社会就会达到充分就业。
萨伊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交易,不过是以物换物,货币只起到一个媒介作用。货币的唯一用途,就是购买商品,人们不会把它储藏起来。这实际上就是说,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供给和需求是恒等的,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就是人们所说的萨伊定律。
2.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
在斯密之后,西方学者致力于论证和补充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并对这一原理加以阐扬。1848年世界上第一本流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科书——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问世了,它标志着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他的伟大不在于为后人发现了真理,而在于充分表达出了当时人们所信赖的那些真理。他一方面充分论证了价值规律的客观真理性。他说,资本主义社会使得整个社会财富得到巨大增长,现在的财富比过去一切世纪人类财富的总和还多。他另一方面看到了资本主义显露的弊端,并提出改善资本主义制度的方案。他说,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的分配几乎与劳动成反比。最大的份额分给那些从来就不劳动的人,次大的份额分给那些几乎只在名义上劳动的人,这样递减下去,劳动越繁重越不愉快的人所分到的报酬就越少。最后,从事最使人感到疲劳、最消耗身体的劳动的人们,反而连他们能否得到生活必需品这件事也没有把握”。他主张应由国家政策调节分配。
他这本书在西方大专院校作为教材持续运用了近50年。
3.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新古典经济学
到了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出现了“边际革命”。针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抨击,经济学家为了维护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纷纷把微积分的数学方法引入经济学,来证明经济学原理的科学性。当代经济学家把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称为“边际主义革命”,即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这时经济学迫切需要理论的集大成,大专院校也急需一本综合系统的容纳边际分析成果的通俗教科书。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的问世,标志着经济学的第二次大综合的结束。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学派成为新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从此,他这本教科书在西方大专院校流行了近50年,是经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本教科书。
4.经济学的第三次综合——新古典综合
1929年爆发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严重。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医治”失业和危机,以加强垄断资本统治的新理论和政策措施。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的论文。《通论》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把它说成是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否定古典经济学的前提——萨伊定律的基础上的。首先,凯恩斯“革”了萨伊定律的“命”,他强调需求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他的三大心理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论证了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最根本原因。其次,凯恩斯“革”了经济“自由放任说”的“命”。他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强调政府对需求的管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治理衰退,解决失业问题。最后,他“革”了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命”,他一反古典、新古典经济学的个量的均衡分析方式,在经济学的研究工具上,创造了一整套以总量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从而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凯恩斯革命”。
以凯恩斯这一理论为根据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不仅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一个流派,而且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急需对经济学进行一次大的综合。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完成了这一使命。1948年,他的教科书著作《经济学》出版。他对经济学的结构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把传统的古典经济学作为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把凯恩斯主义称为考察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把两种理论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以他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形成新古典综合派。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部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已再版17次,销售量超过100万册,成为继1848年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之后,第三部经典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科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古典综合的理论体系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并在西方经济学界享有盛誉。按照他们的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是不能并存的,两者只能是替代关系。他们的政策主张一直被西方的国家政府所沿用。
5.经济学的第四次综合
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西方出现了滞胀,即高失业率与高膨胀率并存,已经不是替代关系了,这给新古典综合理论以沉重的打击,严重动摇了其正统地位。经济学中的其他派别纷纷对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抨击和责难。
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抨击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反对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的固定汇率,提出货币供应增长目标,强调货币供应必须稳定。他认为价格指数取决于政府的货币投放量,通货膨胀现象永远是货币现象。所以,他主张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也就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由政府公开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样货币增长会得到有效控制,从长期来说有望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相一致。撒切尔夫人应用他的政策使得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8%降到5%。
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弗、万尼斯基等,他们反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主张供给管理,主张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控制税率政策等。里根上任不久,即向国会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里根的复兴计划基本上是“供给学派的复兴计划”。然而,计划在实践中失败了。
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卢卡斯,他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理性预期理论把对预期形成问题的分析纳入经济学领域,是对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它强调理性预期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强调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人可以通过理性预期使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符合经济运行趋势。他反对政府的政策冲击,他认为理性预期政府的政策长期无效,主张货币中性论。
新制度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缪尔达尔、道格勒斯·诺斯(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罗纳德·科斯(1991年获诺贝尔奖),他们研究制度的产生、变革和作用。强调制度变革比技术变革重要,正是由于制度变革使得没有多大技术变革的海洋运输成本200多年来降低一半。制度变革可以释放利润、效率和福利。他们发现了制度的路径依赖规律,主张政府可以运用国家力量进行社会变革使得锁定在低效率的制度路径依赖变迁到高效率的制度路径依赖的轨道上。
这时的经济学是开放的,其丰富和发展是迅速的,经济学的硕果累累,如经济博弈论、最优货币区理论、非对称信息经济学等这些新知识新成果都需要对经济学进行一次综合。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出现了很多崭新结构的通俗易懂的综合新成果的优秀教科书。代表性的书有:1993年出版的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该书改变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把宏观部分与微观部分机械地结合为有机的结合,综合归纳了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格利高津·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它紧密联系实际、风趣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以及范里安的《高级微观经济学》,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费希尔的《宏观经济学》,平狄克、鲁宾费尔德的《微观经济学》都各具特色地流行于世界各国的大专院校,成为本科生及硕、博研究生的教材,至今魅力不衰。看来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科书尚需年代的考证。
小贴士
技术的路径依赖
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的宽度吧?为何不再宽一点能装更多的燃料?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因此火箭推进器的宽度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为什么电车所用的规矩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呢?因为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马车的轮距就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古罗马人军队战车的宽度就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