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中国小说史略
更新时间:2022-03-03 15:29:23
最新章节:封底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创作的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共28篇,书后附有《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是作者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讲稿。这部专著从远古神话传说讲起,至清末谴责小说为止,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精当地评价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和作品,深刻地分析了前后期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品牌: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2-01-01 00:00:0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第3辑)
本书为中国俗文学文献的考订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书中以古代戏曲和俗文学研究为主要对象,以实证研究为特色,重视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发掘与利用,强调对基本文献的调查、编目、考释,尤其强调文献资料考证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献考索、海内外藏家目录编集、稀见文献考述、新文献材料辑录考释等。戏曲、俗文学、文献、实证,便是本书有别于其他同类刊物的关键词。文学25.3万字 - 会员
土改文学叙事研究
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平分土地为中心重建乡村政治秩序,改造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土改运动在政策上的变动和现实的复杂性,带来了土改文学的丰富性。本书力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对于土改文学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叙事模式的演进过程,探究在文学与意识形态、作家与批评、创作原则与政策规定的互动中文学发展演变的复杂轨迹,揭示其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独特文学27.3万字 - 会员
清末民初《说部丛书》叙录
清末民初是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其中新小说的成就最显著。其突出的特点是这一时期各个民营书局争相斗妍,纷纷编辑出版《说部丛书》,这充分体现了小说界革命的巨大实绩。本书首次对清末民初二十多家出版机构出版的三十多种《说部丛书》数百编作品展开全面而系统的叙录,这是颇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本书以各出版单位所出版的《说部丛书》为纲,以各编作品为目,根据各种《说部丛书》出版时间的先后,对每编作品的作文学31.1万字 - 会员
中国史诗学史论(1840—2010)
《中国史诗学史论(1840——2010)》以在中国史诗研究这一领域内得到普遍认同的、见解独特且影响力持久的学者为个案,分析他们持有的史诗观念、学术旨趣、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以勾勒出近百年来中国史诗学术史的某一个侧面,阐述了中国史诗研究者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上的继承和创新,反思中国史诗学的学术转向与新格局,总结中国史诗学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文学22.3万字 - 会员
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
该专著从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交互作用的方法问题、重大的理论论争以及理论形态上的特殊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作深入的学理分析和研究。在研究中,通过学理分析和实证研究的途径,厘清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不同权力话语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学理论相结合与交融过程中的影响和冲突过程,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出清晰的把握和理论上的描述,并在历史维度和美文学35.9万字 - 会员
鲁迅北京交游研究
本书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论述了北京城市空间的政治性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将鲁迅在北京城与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各种交游相互关联起来,形成网络结构,呈现出一条鲁迅从教育部官员到新文化人,再到高校教师、深受青年敬仰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发展脉络。文学18.4万字 - 会员
诗创作心理学
本书研究诗人创作过程的基本心理特点及其规律,诗创作心理学是心理学与诗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诗创作心理学隶属于现代心理学的范畴,是现代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用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去揭示、探讨诗人在诗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发生发展之规律。文学26.8万字 - 会员
“诸城十老”及其诗歌创作研究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创作主题、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各自不同的气质秉性、不尽相同的人生经历以及平生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诸城十老”的人生境遇,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相同的社会环境和地域环境,他们在诗歌创作主题上多有共同性,都是以描写家乡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为主;然在诗歌创作主题上的差异则跟他们是否出仕有关,出仕者,多写科举仕途的不顺,多抒发怨气,而未文学26.5万字 - 会员
十七年文学批评史论
本书截取新中国十七年这一段,通过细致梳理和分析大量文献,考察外国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批评的核心问题,揭示具体历史语境中批评观念的本质特征、表现形态、内在逻辑、演变轨迹,廓清文学批评范式转移的发展过程。既考虑到问题之间的历史与逻辑联系,又体现某一问题所包含的历史内容与思想深度,追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现代性追求的精神脉络。文学22.7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