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小说的诞生
(日)渡边淳一更新时间:2020-08-03 16:52:18
最新章节:第19章 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作家渡边淳一,依据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把自己呕心沥血进行小说创作几十年的宝贵经验倾囊奉献,写的关于如何创作一部小说,以及如何创作一部畅销小说的经验著作。
品牌:青岛出版社
译者:马婷婷
上架时间:2020-04-01 00:00:00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青岛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日)渡边淳一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阿尔吉侬、查理与我:我的创作回忆和小说初始版
本书是精神分析小说大师丹尼尔·凯斯的回忆录,围绕其经典作品《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起源、构思、写作与出版的曲折历程,回顾了他从坎坷童年到作品成功的人生故事,也谈到了他的小说创作技巧和对于写作动机的伦理思考。特别收录获雨果奖中篇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后扩展为畅销全球的长篇版本。文学10.2万字- 会员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
沈括在科技史领域享有民族英雄般的崇高地位,然而一旦将其还原到历史语境,便会发现,作为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他其实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仕宦生涯——从“王安石新政”的参与者,到沦为“新法叛徒”惨遭流放。本书采取了独特的“对照式”结构,揭示了沈括的仕途经历与贯穿其一生研究的“闻见主义”立场之间的联系,既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场对哲学观念的探索。作者以“闻见主义”为核心,建立起一套挖掘北宋知识世界的概念,将文学20.1万字 - 会员
故事的节奏
是什么决定了小说的生死?在创作8本小说的过程中,作者找到了答案:结构,以及由结构决定的故事的节奏。只有深刻理解故事结构,写作者才能把握好各类情节的出场顺序和时机,对故事的节奏操纵自如。作者结合三幕结构、剧情痛点等概念,详细说明了故事运行的原理和情节安排的方法,并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等4部案例作品的深入解读,展示了故事结构和情节塑造的多种可能性。只要掌控好故事的节奏,就可以调动故事的所有潜能,让读者文学11.2万字 - 会员
宋代的学术文化与辞赋创作
本书将辞赋史与学术史融会贯通,深入勾画宋代文化的发展以及转向内在的演进历程,对揭示“近世”传统中国的面貌具有探索性的学术价值。作者通过对辞赋作品的分析,揭示宋人对“盛世”的理解和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特点,探讨北宋中期以来宋人在构建宇宙秩序与心灵秩序方面的努力,追寻耕读传家观念和乡土中国的生活范式,发掘华夷之辨观念的发展与民族精神、华夏传统的重新认识与塑造等,这些研究在“预流”当下学术、弥补学界研究之文学31万字 - 会员
赋比且兴:先秦两汉诗歌叙事传统研究
《赋比且兴:先秦两汉诗歌叙事传统研究》一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丛书之先秦两汉卷,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秀礼领衔的团队合作成果,分为如下四部分:《周易》古歌与诗歌叙事传统的萌芽、《诗经》与诗歌叙事传统的奠基、《楚辞》与诗歌叙事传统的演进、秦汉与诗歌叙事传统的传承与新变。文学29.2万字 - 会员
学术之道
本书是个体学术研究的经历回顾与思想感悟。全书以时为序分为四章,以学术为轴心、成果作支柱,讲述作者走过的学术“道路”与研究的体悟。第一章从转益多师与任教授业的角度,追忆孔子故乡的学术启蒙、山东大学的拓宽视野与复旦大学的研究提升;第二章讲述国家项目管理时期的学政一体与学以致用,侧重学术研究领域的开阔,回顾对学术本质、意义与规律的探讨;第三章叙述受聘上海交通大学后,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相互促进的实践探索和文学32.8万字 - 会员
语体新变: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近代转型
本书阐述了叙事诗在近代对中国诗歌传统的承继、演进和发展,细致入里剖析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对中国叙事诗发展创作的影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中国近代叙事诗作了解析,对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近代转型作了很好的总结。文学25.2万字 - 会员
笔补造化:中唐至宋末诗歌叙事传统研究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丛书”之一种,即中唐至宋末段的研究成果。厘清“叙事者”“叙事视角”概念,总述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发生,以及在各个朝代的演变发展。九章正文内容,以人物(杜甫、李贺)专题兼诗体(元和体)专章探讨唐诗中的叙事成分;又论及唐宋的词体叙事;再以宋代传记性诗歌、纪游纪行诗、记梦诗、纪事诗等类型诗歌,阐释宋诗的叙事特点;最后进行了唐宋诗中诗题、诗序、诗注的叙事性研究。文学26.7万字 - 会员
唐代诗歌自注研究
本书利用“一点两翼”的研究思路——以唐诗自注为研究立足的“一点”,以自注本体探究为“一翼”,以发掘诗歌自注与史书自注、诗歌文本、诗人三者关系的拓展研究为另“一翼”,将唐诗自注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以翔实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力求解析史书自注对唐诗自注生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唐诗自注与诗歌情旨内涵亲疏关系变化的轨迹,以及以注入诗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诗人的作品传播意识,从而将对唐诗自注的认知与研究推进到更文学22.9万字